公司新闻

raybet雷竞技圆悟克勤禅师与“茶禅一味”

  ),今四川彭州人。因先后受北宋宋徽宗和南宋宋高宗赐“佛果”和“圆悟”两个法号,故史称佛果克勤禅师或圆悟克勤禅师。克勤在太湖是太湖乃至安庆这块土地培养出来的一代杰出禅门高僧。临济宗杨岐派之所以在南宋时期成为禅宗主流,元代成为禅宗正脉,他为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又是“茶禅一味”的倡导者,

  克勤出身于业儒之家。少年时,偶游家乡妙寂寺,见佛书如睹旧物,心念前生是佛,因缘未尽,便慨然出家。受具足戒后,到成都跟随文照法师学习佛教经典,“又从敏行授楞严”(《续传灯录》卷二十五)。这时克勤对佛教经典的理解,已达到了较高的造诣。但他犹感不足,特地到真觉寺跟随胜禅师参问心法,对禅宗提倡的心性论学说颇有体会。

  此后克勤“徒步出蜀”(《嘉泰普灯录卷十一》),沿长江东下,参谒禅林高僧。他先后参谒了荆州玉泉寺承皓禅师、潭州大沩山真如寺慕吉禅师、洪州黄龙山晦堂祖心禅师、庐山东林寺常总禅师,克勤以其机辩敏捷受到了他们的赏识,“佥指为法器”(《嘉泰普灯录卷十一》)。临济宗黄龙派二代传人黄龙祖心禅师甚至说:“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嘉泰普灯录卷十一》)

  宋元祐二年(1080),“年方十七”(《雪堂行和尚拾遗录》)的克勤来到了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参谒临济宗杨岐派三代传人五祖法演禅师。在参禅答问中,克勤“尽其机用”(《续传灯录》卷二十五),表现出争胜好辩,颇为自负的样子。他的这种表现,立即受到了法演的讥讽和指责。法演对他说:“汝欲了生死大事,何以意气得耶?”(《嘉泰普灯录卷十一》)他听后不悦,掉头便走,离开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到了苏州定慧寺。在此寺他得了一场大病,几乎死去。病中他回忆起自己以往在各地参访禅林时的情景,认识到唯有法演禅师对自己所说的话是出自肺腑。病刚好,他便回到了白云山海会寺。法演对他回来表示欢迎,“即命入待”(《嘉泰普灯录卷十一》)。

  克勤此偈的意境当属以情喻禅。在那铺着锦绣帏幄的闺房里,金鸭香炉喷出的香气已渐渐消散。少年在锦绣帏幄里听完了笙歌,喝醉了酒,让人给搀扶着走了出来。这样令人心迷神醉的风流韵事,只有他的意中人知道罢了,别的人又怎么会知道其中的意境呢?这首偈诗比喻悟道的境界,就好似是佳人从深闺中归来一样。克勤的确体会了悟道的境界,这个道是无法用语句向外人诉说,恰似“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1102-1106)年间,克勤离开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回到家乡四川,从此开启了他一生奔走于大江南北,七居名刹弘法的辉煌经历。

  被时称为“西川第一丛林”的昭觉寺弘法达八年之久,将临济宗杨岐派传播到古蜀大地。

  805-881)开山以来,挂有匾额一块,题为“碧岩”,到克勤来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克勤在住持夹山寺期间,经常阅读、讲述云门宗雪窦禅师的《颂古百则》,然后加上注语和赞语、评唱、集编成书,以“碧岩”为名,称《碧岩录》。他继承和发展了赵州从谂、杨岐方会、白云守端等历代禅师思想,首次倡导“茶禅一味”,对禅宗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克勤在道林寺期间,声名远播。经枢密使邓洵武的奏请,宋徽宗赐紫衣和“佛果”法号。

  1116年或者1117年),克勤奉诏住持江宁府(今南京)蒋山寺。克勤在此开设道场七年之久,“学者无地以容”(《续传灯录卷》卷二十五)。引来无数东南禅僧,纷纷投在他的门下问学参禅。

  1124)四月十九日,奉诏到京城开封住持天宁万寿寺。他是继师兄慧勤之后,临济宗杨岐派第二位进京弘法的禅师。

  克勤经常应请为皇亲国戚、朝臣权贵上堂说法,向他们讲述修持禅法、明心见性等道理。这直接地反映了克勤在京城开封的崇高威望。大概在开封城即将陷落之际,克勤离开了开封,到了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暂住乾明寺。

  1127),经宰相李纲奏请,克勤住持金山(今江苏镇江)龙游寺。南宋建炎元年(1127)十一月十七日,宋高宗在行朝召见了克勤,向他问“西竺道要”(古印度佛法要旨),克勤回答说:“陛下以孝心理天下,西竺法以一心统万殊。真俗虽异,一心初无间然。”(《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宋高宗大悦,赐以“圆悟”法号。因此,此时的克勤已有了“佛果”和“圆悟”两个法号,故史称克勤为佛果克勤禅师或圆悟克勤禅师。当时他师兄清远的弟子高庵住持今江西省修水县云居山真如禅寺,由于高庵已年老多病,克勤乘机向宋高宗提出移住云居山真如禅寺的请求。次日敕下,准予克勤前往住持云居山真如禅寺。

  为避开禅林纷争,克勤住持此寺仅两年多时间。南宋建炎四年(1130),克勤回到家乡四川,成都知府再次礼请他“复领昭觉”(《续传灯录》卷二十五)。南宋绍兴五年(1135)病逝,年七十三岁。宋高宗赐“真觉禅师”谥号,塔额曰“寂照”。

  克勤生前传法地域遍布今安徽、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河南等地,受到了上至皇帝、皇亲国戚、大臣权贵,下至普通儒者、僧俗两众的信奉和支持,声名卓著,弟子众多。“度弟子五百人,嗣法得眼领袖诸方者百余人。方据大丛林,领众说法。为后学标表,可谓盛矣。”(《圆悟克勤传》)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大慧宗杲、虎丘绍隆二人。他们二人的法系分别形成了临济宗杨岐派大慧系和虎丘系,使临济宗杨岐派在南宋时期成为了禅宗最具影响力的宗派。经过传承和发展,至元代,临济宗杨岐派已成为了临济正宗,禅宗正脉。目前,我国临济宗主要是从克勤法系传承下来的。

  关于“茶禅一味”是否出自克勤,学术上有不同的看法。如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茶禅学会会长吴立民先生在《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一文中,就认为“茶禅一味”由宋代临济宗高僧克勤所提出的,并且手书的“茶禅一味”四字墨迹,最后辗转流传到日本,而“成为日本代代相传的国宝”。但也学者认为,日本茶道开山之祖田珠光(

  1423-1502)曾拜京都大德寺的一体宗纯(1394-1481)为师,最终悟到“佛法存于茶汤中”而得到印可。他从一体宗纯禅师那里得到了圆悟克勤禅师写给其弟子虎丘绍隆的印可状手书墨迹,这手书墨迹至今成为日本茶道界最高宝物。因此,有学者认为,“茶禅一味”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但形成在中国,其源头就是克勤禅师。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经》)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人们所重视,约在秦汉时代,茶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饮料。茶与佛教结缘最早于两晋。东晋怀信和尚常“趺足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唤童唤仆,要水要茶”。(《释门自镜录》)

  唐代以来,历代禅师牢记二祖慧可“宜居深山”发展的教诲,依托山林,农禅一体。特别是南方茶区寺院普遍栽茶,制茶。寺必有茶,有茶就有名茶。经禅师之手,集禅师之智,涌现了一批至今仍响当当的名茶,如浙江龙井寺的龙井茶、江苏洞庭水月院的碧螺春茶等等。僧众们煎茶、煮茶、烹茶、点茶,品茶悟道。而我国不产茶的北方地区,通过交流,至唐代茶也已为被僧人所接受,佛门茶事也进入到兴盛阶段。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封氏闻见记》)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是坐禅时通夜不眠;二是可助消化;三是茶为不发之物,可抑制。茶与禅有机融合,禅师们参禅如品茶,品茶可参禅。唐代灵一和尚曾写《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诗。诗曰:

  坐在山间的亭阁里极目远望,只见山间清清的泉水从白云处涌出,犹如仙境。喝一口产于山间,并用山间清泉煎制的茶汤,清香可口,茶的淳香让我更觉得山的可爱。那系在岩石上的小船也和我一样不愿离去,与我相伴与青山、与山泉相依。

  “径山路向甚处去?”婆曰:“蓦直去。”师曰:“前头水深过得否?”婆曰:“不湿脚。”师又问:“上岸稻得与么好,下岸稻得与么怯。”婆曰:“被螃蟹吃却也。”师曰:“禾好香。”婆曰:“没气息。”师又问:“婆住在甚处?”婆曰:“祇在这里。”三人至店,婆煎茶一瓶,携盏三只至,谓曰:“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三人相顾间,婆曰:“看老朽自逞神通去也。”于是拈盏倾茶便行。”(《五灯会元》卷三)

  麻谷宝彻禅师与南泉普愿禅师都是马祖道一的弟子。一天,麻谷宝彻禅师与南泉普愿禅师一起去拜访径山道钦禅师,途中遇到一位老婆婆,一番交流后,他们一起来到了老婆婆家。老婆婆煎了茶,并拿来了三只茶碗,对他们说:“有神通的和尚请吃茶”。宝彻等人听后,面面相觑。正在犹豫间,老婆婆说:“看样子你们没有一个有神通的,且看我自呈神通罢了” 麻谷宝彻禅师与南泉普愿禅师乃得法禅师,却被老婆婆一句

  “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搞得无所是处,两人都不敢端碗,而老婆婆却“自逞神通”,“拈盏倾茶”,展示的就是渴了就喝,这与累了就睡,饿了就吃是一个道理。保持了一颗平常心,就可以剥去层层包装人的真性,这真性就是佛性。

  ?”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到赵州禅师身边来的监院就好奇地问:”和尚,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去吃茶,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去吃茶呢?赵州禅师直呼监院的名字,监院随即答应,赵州禅师说:“你也去吃茶吧。”

  。引导学人在生活中自修自证,不要向身外求佛,要证到自己本来清静的本性,别人帮不了你。正如茶是什么味道,要自己喝了才知道。别人讲不全面,也写不透彻。如能在碾茶、煎茶,饮茶等过程中了悟出到灯就是火,我就是佛,反观内照,明心见性,又有那来的妄想与执着?又何必苦苦地跑到我这里来向外寻求呢?

  。虽然“平常心是道”是马祖道一禅师提出来的,但真正最全面把“平常心是道”形成家风的是南泉普愿与赵州从谂师徒二人。赵州从谂师禅师用三个“吃茶去”,直接而又平实,没有禅门公案中常见的那种剑拔弩张,问难答曲、机锋相斗的场面,使学人更加坚定了“道”就在这吃茶等日常生活中。

  一日,三人新到。师问:“三人同行,必有一智。”提起坐具云:“参头上座,唤者个作什么?”僧云:“坐具。”师云“真个那?”僧云:“是。”师云:“唤作什么?”僧云:“坐具。”师顾视左右云“参头却具眼。”又问第二座:“欲行千里,一步为初。如何是最初一句?”僧云:“到和尚者里,争敢出手。”师以手划一划。僧云:“了。”师展两手,僧拟议。师云:“了。”又问第三座上座:“近离什么处?”僧云“南源。”师云:“杨岐今日被上座勘破,且坐吃茶。”(《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方)会和尚语录》)

  杨岐方会是一位得道高僧,许多学人不远万里来拜见他,期待能得到开示。一天,方会对一位前来参学的僧人说,杨岐山是一块偏僻之地,山高路远,你为什么到这里来呀?僧人说:今天见到您,我非常荣幸。方会说,你过奖了。僧人说,和尚你是一位大禅师。方会说,我这几天耳聋,听不到你说些什么。来,我们一起喝口杨岐山的茶汤。方会引导学人平常心就是道,人的本性本来就有,要在日常生活中去悟。我帮不了你,倒不如我们一起来喝口茶,在煎茶、点茶、品茶等过程中来自证自悟。

  “舒州生太湖县、潜山者”(《茶经》)太湖南阳河出产的南阳谷尖从唐代开始就是贡品。白云山海会寺背依白云山,寺右侧有一飞瀑自百米山崖倾泻而下,响彻云霄,寺前玉带河流淌涓涓山泉。禅师们种茶,制茶,点茶,品茶,茶与禅融为一体。

  师云:“大众,百丈说大义,只止于此。当时再参马祖底,向甚处去也。若言更有在,未免与蛇画足。且道作么生见得百丈老人立地处?”乃云:“客来无茶点,蒿汤备礼仪。”(《白云守端禅师语录》)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凉风吹”。(《白云守端禅师语录》)

  因嗣者点茶,上堂云:“拈花付烛,土上加泥。断臂安心,水中捉月。且道作么生得此脉到今日不坠?”良久云:“青山不锁长飞势,沧海合知来处高。raybet雷竞技(《白云守端禅师语录》)

  白云守端借点茶之机,引导学人不要以为看到世尊在灵上会上拈花,你就认为你自己已经得到了法,那就像自己的束缚的心上再加上一块沉重的稀泥,更加被束缚的不得动弹。你也不要认为二祖慧可面对达摩断臂,就求到了安心之法,那也是错误的,就像水中捞月一样,一切皆空。应该有“青山不锁长飞势,沧海合知来处高”的心境,一切自然,应似茶一样,他的清香是自然地散发出来,我们闻到这清香,心情会豁然开朗,一切束缚也自然消散。

  克勤之师五祖法演是一位杰出的高僧。他在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四面山四面寺、潜山太平寺以及湖北黄梅五祖寺期间,以包容的心态,吸取禅宗各宗各派的思想以及接引学人的方法,特别是利用茶来引导学人的方法清新活泼。

  上堂,僧问:“如何是先照后用?”师云:“王言如丝。”学云:“如何是先用后照?”师云:“其出如纶。”学云:“如何是照用同时?”师云:“举起轩辕鉴,蚩尤顿失威。”学云:“如何是照用不同时?”师云:“金将火试。乃举僧问首山:‘如何是佛?’首山云:‘新妇骑驴阿家牵?’大众,莫问新妇阿家,免烦路上波吒。遇饭即饭,遇茶即茶。同门出入,宿世冤家。”

  “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五灯会元》卷十一)所谓的“照”,是指对客观的认识。“用”,是指对主观的认识。义玄所倡导的“四照用”,主要是破除学人的我执与法执。五祖法演禅师在这里引导学人就任运自在,“遇饭即饭,遇茶即茶。”

  结夏上堂,僧问:“如何是白云境?”师云:“七重山锁潺湲水。”学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来千去万。”学云:“人境已蒙师指示,向上宗乘又若何?”师云:“面赤不如语直。”乃云:“此夏居白云,禅人偶聚会。三月九旬中,尊卑相倚赖。粥饭与茶汤,精粗随忍耐。逐意习经书,任运行三昧。彼此出家儿,放教肚皮大。”(《五祖法演禅师语录》

  五祖法演告诫学人,结夏三个月,我们大家在一起,饿了有粥饭,渴了有茶汤。随顺自然,止息杂念,以求得道行上的进步。

  克勤在太湖县白云山海会寺生活了二十多年,他深深地爱上了太湖茶。他在吸取赵州从谂,临济宗杨岐派杨岐方会、白云守端、五祖法演茶禅思想的基础上,在澧州(今湖南省澧县)夹山灵泉禅院提出了“茶禅一味”思想。“茶禅一味”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我国是茶的故乡,几千年的种植、制茶,煎茶、点茶、泡茶、品茶历史中,赋予了茶文化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

  早在晋代,茶就与文人结缘。文人们聚在一起,品着清香的茶,写出了一批歌颂茶的作品。其中,西晋诗人孙楚的《出歌》具有代表性。

  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

  有学者研究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首茶诗。向我们揭示了西晋时期,茶已得到了蜀人们的喜爱。

  魏晋南北时期,玄学盛行,茶又让王弼等为代表的玄学家们心态平和,思路清晰。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拉开了中华茶文化的序幕。儒家、道家和佛家的融入,茶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宋代,我国南方茶叶产业得到了较快的普及,这更加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raybet雷竞技在种茶。制茶的劳动中,在煎茶、点茶、品茶等茶艺中,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茶文化。茶文化主要内容包括:美妙的茶香,可以让人浮躁心静下来,修心养性,以提高自已的道德水平,规范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六祖坛经》),所以,禅文化的主旨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茶让禅人们心境清静,精神开释,看茶叶沉浮,能让僧人放下执着与束缚,悟出自己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自性,因茶悟道,因禅悟心,佛法存于茶汤中。

  因此,克勤继承了赵州从谂、杨岐方会。白云守端,五祖法演等历代高僧的思想,认为茶文化与禅文化是相通的。

  “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六祖坛经》),人人都有佛性,但是由于不少人不能悟到自己的自性,而不能成佛,做为一个杰出的禅师,其目的就是某个手段,接引学人。从赵州从谂开始,不少高僧就通过茶来接引学人。

  “于一时中,行住坐卧,不拘得失,任运流入萨婆若海,衲僧家,到这里,亦不可执着,但随时自在,遇茶吃茶,遇饭吃饭。”(《碧岩录》)

  克勤继承了历代祖师特别是临济宗杨岐派杨岐方会、白云守端,五祖法演等禅师的茶禅文化思想基础上,突出了“遇饭即饭,遇茶即茶。”引导学人以平常之心,在喝茶的时候就专心喝茶,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一切自然。保持“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凉风吹”和“日日是好日”的心境,从而不被我执、法执以及我执法执所束缚。在碾茶、点茶、品茶之中,在运水砍柴中来悟道,把握当下,才能“晴是晴,雨是雨;山是山,水是水。”(《圆悟克勤禅师语录》卷二)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六祖坛经》)做为以茶文化接引学人的法门,也应根据不断变化的世间,其内涵也要做出及时地调整与充实。

  无著访文殊,吃茶次,无著举起玻璃盏子云:“南方还有这个么?”文殊云:“寻常用什么吃茶?”著无语。(《碧岩录》)

  克勤认为,吃茶就是吃茶,抛弃了吃茶的本义和这个境界,而对所谓的茶具的过份追求,等于失去了“茶禅一味”根本。在点茶和分茶过程中,过份地追求茶汤色泽的美,也是“茶禅一味”所否定的。茶具在不断的变化,因而对“茶禅一味”所追求的思想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同样,做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的茶艺也应随茶具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从元代开始,我国茶艺由唐代盛行的煎茶,宋代盛行的点茶而演化当今的泡茶。

  克勤“茶禅一味”在当今时代仍的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引导我们在这浮躁的当下,时刻要保持一颗清静心,沉着思考,不被变化莫测的外相所迷,理清思路,与时俱进,锐意进取。